• 手机版
    • 设为首页
    • |
    • 加入收藏

    他山之石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中心 > 他山之石

    深度 | 课堂改革还欠学生什么账?

    发布时间:2018-05-17浏览次数:

    来源 | 源创图书

    作者 | 范胜武

    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很多年,许多学校进行了各种尝试,但改革成效与理想的差距仍然很大。

    究其原因,是因为很多课堂教学改革没有抓住这一基本事实: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,“教学有法,教无定法”,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,结果只能是失败。

    可喜的是,北京市十一学校开了一代先河,他们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,开启了选课走班,用课程改革来撬动课堂改革。

    十一学校并没有推出某一种课堂教学模式,他们认为一节课怎么上是老师自己的事情,学校无权干涉。这比起我们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模式显然前进了一大步,自然得到了众多专家、同行的认可。

    但是,不管什么样的课程改革,绝大多数还是要靠课堂教学去实施的,只有落地开花,方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。

    为此,国家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。在我看来,这就是一个巨大进步,标志着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从学科教学转到学科教育,本质上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。

    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

    我考察过美国的很多学校,其中不乏美国最著名的学校,我发现他们的课堂学习生态非常好。我也经常进入国内兄弟学校的课堂看课。细细比较起来,我觉得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确实有了质的飞跃,但离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还有差距。

    每年我们招聘老师时,总会遇到许多“高学历、低能力”的现象。我们不能责怪这些人,他们学习不可谓不努力。我认为这是学校教育,尤其是课堂教学还欠学生的一笔账。分析起来这笔账涉及因素众多,也许就有以下原因。

    1

    课堂目标单一

    我们早已提出四维教学目标了,可是,我们的课堂还是以某个学科知识点为主,以某个考试要点为主。因为知识和技能目标可以很好地进行量化评价,自然容易很多。而情感、态度等其他目标难以找到评价工具,于是继续被忽略。

    同时,各类测评,几乎都是以本学科领域为主,任课教师基本不愿意跨越到其他学科,更别说全科教育了。我们的语文课太像语文课,数学课太像数学课,学科痕迹太重,始终难以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。而在制定教学目标上,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,都是以教师为中心。

    教师提供了什么,学生就学习什么。学生不清楚学习目标,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然就会失去真正的主体地位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对评价进行彻底改革,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,重视学科的全面融合,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。

    2

    课堂阅读太少

    我们的教师基本上一上课就直奔主题,唯恐浪费一分钟,总是牵着学生走,怕跑偏了,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很欠缺。学习的前提是自主,我们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。课堂上应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,甚至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读书、学习。

    当学生产生兴趣、会主动阅读的时候,学习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会迎刃而解。我提倡语言、社会、科学等类别的课堂,学生身边应该有大量图书。这些课堂时间应该是一小时甚至是一个半小时左右,前面半小时应给学生用于自主读书。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、讨论才有真正的意义。

    3

    班级人数太多

    在中国的学校里,很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,有的地区甚至在80人左右,这决定了中国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发言机会非常少。研究表明,当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超过24个人时,老师就会从关注学生转为班级控制。

    这么多学生在一起上课,老师只会“只见森林,不见树木”,课堂上要想实现交流、表达、讨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更不用说实现自由、民主的课堂了。

   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,国家层面必须加大教育投入,严格规定班级人数;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小班化教学。只有这样,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才会成熟,才能实现教育的个别化。

    4

    学生缺乏选择

    国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,这是可以的,但不同地区、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却有着本质差异,教材资源如何选择?比如,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篇文章《我的家》,文章里说家的前面有池塘,家的旁边有小树,但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来说,这样的文章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。

    全国统一,整齐划一,学习任务基本一样,这使得教学内容与生活严重脱节。在北京,很多父母都是高学历,甚至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背景,他们的孩子对课程和资源的需求和其他学生很不一样。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,升学才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。当这两类孩子分在同一个班级里时,学生就没有办法选择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课程。

    课堂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。当然,对这个问题,一些优秀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已有了初步的办法,任务分类、学生分层、功能分区的主题教室应运而生。

    5

    批判性思维不够

    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上,老师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不需要做太多思考的知识性问题,问题小而碎,没有思维含量,这导致学生只需要记忆就可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。长此以往,学生就都是靠背来解决问题,从而失去了思考与思辨的能力。

    对大家提出的想法,尤其是老师的观点和书本上的知识,学生们也习惯不去质疑,不去批判。我们看不到课堂上大家为某一个问题而去辩论、去批判,他们总觉得找到一个答案就可以了,干吗那么较劲。很多留学生回来说,中国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,这与中国当前的课堂现状不无关系。

    6

    缺乏合作学习

    虽然各个学校都在提倡合作学习,但就大多数合作学习而言,其实大多都是表面化的,是伪合作。学生坐在一起,七嘴八舌,不过是把已经知道的答案说出来而已。课堂活动化,表面看起来很热闹,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。

    真正的合作必须是相互需要、相互分工,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有组织的学习。要摒弃那些肤浅的合作学习,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,而这些学习任务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。

    当然,课堂改革的问题一定是带有地域特点和学校特点的,要想取得关键突破,其核心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    围绕这样的目标,应全面改造以成绩和分数为第一考虑的人才选拔机制,而从学生的学习出口进行改革,终会带动课堂的深层变革,从而冲出应试教育那片海。这时,多年来我们欠课堂的账就会得到化解。

    本文选自源创图书《重构学校文化》,范胜武著,上海教育出版社

    来源 | 源创图书

    作者 | 范胜武

    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。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处理

    上一条:伴读 | 龙应台:目送

    下一条:悦读 | 这些教育,老师无能为力,我只能微笑着向你道歉!(家长必看)